颜色

注意! 添加辅食的时机和方法

发表日期:2020-09-16 所属分类:扶坐
温馨提示:以下仅供参考,具体问题请您咨询专业的医务人士

宝宝到了6月龄时,逐渐对成人的食物感兴趣,很多妈妈开始尝试给宝宝添加辅食了。然而,很多新手妈妈往往没有意识到,辅食添加的同时,也是宝宝食物过敏高发时。添加辅食后,宝宝开始接触的食物种类变多,从而增加宝宝发生过敏的风险。

同时,6月龄宝宝的体内微生态系统尚未建立完善、肠道菌群和免疫系统没有发育成熟,很容易把外来食物当做有害物质,从而使免疫系统产生过度反应,导致过敏问题发生。所以如果辅食添加不当,很可能提升宝宝过敏风险 。

那么究竟如何帮辅食阶段的宝宝预防过敏呢?

注意! 添加辅食的时机和方法

首先,妈妈们要注意添加辅食的时机和方法。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宝宝第一口辅食应该在满6个月的时候。每个宝宝的情况有所差异,一般不能早于6个月、不能晚于8个月。

辅食添加要从低敏的食物开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宝宝的第一口辅食选择富含铁的糊状食物,而大米作为低敏的食物,可以温和呵护宝宝的肠胃。因此,强化了铁的婴儿营养米粉,非常适合作为宝宝的第一口辅食。之后再逐渐为宝宝添加蔬菜、水果、肉类、蛋黄、鱼虾、蛋白等食物。

每添加一种新食物,应从小剂量开始,观察宝宝有无呕吐、湿疹、腹泻等过敏症状。3-5天无过敏反应的话(如发生过敏反应,请立即向医生咨询),再为宝宝增加剂量。另外,每种新食物的添加要间隔10天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过敏的食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在婴儿期后尝试给宝宝添加。

预防过敏,为宝宝添加辅食的时机和方法很重要, 为宝宝建立平衡的体内微生态,提升宝宝自身免疫成熟也同样重要。

你知道吗?在人体的肠道内,寄居着100万亿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中有有益菌、有害菌和中间菌群,这些菌群对抗又共生,共同形成了一个动态的体内微生态。体内微生态的平衡与宝宝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它对宝宝的吸收营养、免疫、代谢等重要生理功能发育成熟过程都起着决定性作1

一个平衡的体内微生态对宝宝的胃、肠粘膜能够起到屏障作用,避免食物颗粒透过肠道粘膜进入血液,引发过敏症状;还可以促进宝宝的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从而降低宝宝的过敏风险。

婴儿时期,是宝宝平衡的体内微生态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适量为宝宝添加含有益生菌的饮食,可以助力宝宝构建平衡体内微生态,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从而降低辅食期的食物过敏风险、为宝宝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 1. 郑跃杰.婴幼儿肠道菌群和益生菌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6.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具体问题请您咨询专业的医务人士

给妈妈的三个温馨提示

发表日期:2020-09-16 所属分类:扶坐
温馨提示:以下仅供参考,具体问题请您咨询专业的医务人士

宝宝咳嗽老不好、经常呼吸急促或是晚上因咳嗽而睡不好,都有可能是因为气管过敏。因为宝宝接触到环境中的过敏原如尘螨、宠物毛发、花粉等,可能会引起气管收缩或慢性发炎而导致宝宝持续咳嗽或呼吸急促。如果上述症状在一年内反覆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而控制效果仍不理想,宝宝很有可能是“哮喘”。

婴儿期出现的过敏的宝宝,过敏症状可能会随着时间演变成我们常见的湿疹、鼻敏感以及哮喘等,所以从小做好预防过敏的措施,对预防哮喘非常重要,特别是敏感型的宝宝,即父母其中一方或双方有过敏史。

那么,我们要如何预防宝宝出现过敏呢?

给妈妈的三个温馨提示

3个小办法预防宝宝过敏

1.帮助宝宝尽量减少接触过敏原

point  若对尘螨过敏,可考虑使用防尘螨寝具以及勤换被套。

point  室内环境温度的转变容易诱发气管过敏,房间应保持正常室温。

point  避免让宝宝接触二手烟。所以,为宝宝健康着想,建议家长戒烟。

point  绒毛玩具可能会诱发过敏反应,可尽量减少给宝宝玩绒毛玩具。

point  户外运动可加强肺功能,对预防气管过敏很有帮助,但剧烈的运动有时会引发气管过敏,建议有气管过敏史的宝宝在运动前咨询医生,根据医生建议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2.母乳喂养是最好的方法

宝宝出生后,最好半小时以内就吸吮妈妈的乳头,母乳中的蛋白对于宝宝来说是同种蛋白,一般不会发生过敏反应。宝宝在吸吮乳汁的同时会把细菌吃进去,有利于早早营造肠道的健康环境,预防过敏的发生。母乳的成分和营养配比都最适合宝宝的肠胃,吃母乳的宝宝过敏风险低。所以一般建议宝妈喂养母乳至少6个月,来帮助宝宝降低过敏风险。

3.如配方奶喂养,请咨询医务人员是否选择含有益生菌的适度水解配方

如果妈妈们不得不选择人工喂养时,请咨询医务人员是否选择含有益生菌的适度水解配方。

适度水解蛋白把大分子的牛奶蛋白变小,降低牛奶蛋白的致敏性。而益生菌可以帮助宝宝尽早建立起平衡的体内微生态,助力防御力,预防过敏症状的发生。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具体问题请您咨询专业的医务人士

返回顶部